职业教育如何服务社会需求?贵阳幼高专创新团队研究成果出版

近日,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在学前教育改革领域再传捷报:由教育学院程天宇副教授领衔的研究成果《基于学习成果导向的高职学前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正式出版。
该成果得益于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改革计划”项目、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多项基金支持,聚焦“能力培养与岗位需求脱节”这一高职学前师范教育的核心难题,回应了“职业教育如何服务社会需求”的重大命题。

在当前技能型社会加快构建的大背景下,学前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起点,其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水平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创新团队深入幼儿园一线开展调研与实践指导,精准把脉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中的结构性矛盾,尤其是在“能力标准悬浮化”“师德培养形式化”等方面的问题凸显。

程天宇介绍:“我们通过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75年来学前教育政策演变脉络,发现能力培养的政策导向与实践落实之间存在明显断层。特别是在‘保教实践能力’方面,传统教学往往纸上谈兵,难以真正落地。”团队基于这一调研成果,提出通过提升实训课程覆盖率、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等举措,推动职业能力培养由“政策文本”走向“教学实践”。
区别于传统教育理论的线性设计路径,研究团队在教学范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他们以教育部发布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为基础,融合国际先进的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提出“四位一体”培养模式,即“课程重构—教学创新—实践强化—评价反馈”紧密联动。

在课程重构方面,团队从模块化视角出发,重整课程结构,突出实践与理论并重。在教学方法上,探索“情境浸润式”教学,将真实教育场景融入课堂,使师范生在模拟伦理冲突与教育抉择中增强职业敏感性与道德判断力。
在实践环节上,创新“双导师制”“驻园实践”等协同机制,推动高校与幼儿园之间的深度合作,实现师范生从“教室走进教室”到“课堂走进幼儿园”的实质性跨越。评价体系方面,则引入基于证据链的循证评估方法,开发动态化、多元化评价工具,实现“培养—实践—评估—改进”的闭环机制,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为了全面把握职业能力培养背后的多元动因,创新团队突破教育学范式束缚,广泛融合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形成了多维立体的研究体系。通过田野调查法,团队深入走访用人单位、一线教师及在读师范生,采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结合定性分析与量化测评手段,对职业能力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深度剖析。
研究发现,影响学前师范生能力形成的不仅是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还包括其心理特质、家庭背景、实习环境乃至教育资源分布等复杂因素。因此,团队呼吁从更系统、全面的角度设计人才培养体系,以实现个体发展与行业需求的深度耦合。
“我们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希望通过研究真正回应社会需求。”程天宇表示,“随着学前教育行业的持续转型,未来幼师不仅要有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师德素养、沟通能力和综合育人能力。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为全社会培养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幼教人才。”

在推进成果转化方面,团队还积极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改革实践中。通过师资培训、课程共享、教学示范等形式,已有多所高职院校和地方幼教机构表示出合作意向,共同推进成果落地、资源共享。
面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新挑战,学校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与成果导向并重,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学—研—用”一体化发展进程。下一步,团队计划围绕“幼教数字素养提升”“农村学前教育人才定向培养”等新问题开展专项研究,拓展研究深度与广度,同时推动学术研究与教育决策的互动转化,为国家学前教育政策优化、高职教育结构调整贡献智慧和方案。
贵州教育报记者 何雨家
编辑 皮亚丹
二审 钟俊怡
三审 刘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