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舍昼夜 大爱无疆

4月5日,中国政府向缅甸提供的第三批紧急人道主义地震救灾援助物资抵达缅甸仰光国际机场。陈晓阳摄/光明图片
【记者连线】
截至4月5日晚,缅甸地震已造成3455人死亡,4840人受伤,214人失踪。在这场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中,中国救援队伍以专业的技能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灾区民众带去更多生的希望。随着搜救工作陆续告一段落,中国救援力量正迅速转向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筑牢受灾民众的健康防线。
在缅方医疗团队协同下,由中国军队参与组派的中国国际救援队联合中国救援队(以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为主要骨干的一支救援队)、香港特区政府救援队、深圳公益救援队,在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受灾民众安置点建立临时救助站,为灾区民众提供及时的医疗服务。医疗专家们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利用床旁心电图机、自主研发的便携式X光机、掌上超声仪等先进设备,为受灾民众提供问诊、检查、清创等医疗服务,并对症分发药品,同步开展疾病预防宣教工作,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在内比都2家医院和3个受灾民众安置点为伤患提供诊治,向缅方医疗团队提供专业治疗建议,并捐赠了2.9万件医疗器械及药品、41件疾控物资,为灾区医疗救治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国民间医疗救援团队更是发挥机动灵活的优势,在曼德勒偏远地区建立小型医疗点,创新性地成立大巴车“移动药房”,让医疗卫生服务惠及更多偏远地区的受灾民众。截至目前,曼德勒、内比都已有400多名患者接受了来自中方医疗队伍的救治。
为防止灾后疫情的发生,中国疾控专家应缅方请求,对相关医院和多个临时安置点的饮用水及生活用水进行专业取样检测,为缅方医疗人员进行消杀疾控培训,提升当地防疫能力。中国国际救援队已完成消杀面积超8万平方米,有效降低了灾后疫情风险。中国红十字会救援队员同步开展护理转运、医疗救助和心理疏导等工作,全方位关注灾民身心健康。
4月4日,应缅方请求,中国驻曼德勒总领事馆协调中国救援队伍,派遣结构工程师前往缅甸著名历史文化古迹——曼德勒皇城评估城墙受损情况,中方结构专家还应邀评估了曼德勒省政府大楼的受损情况,为当地文化遗产保护和重要设施安全提供了专业支持。
4月5日中午,中国政府向缅甸提供的第三批紧急人道主义地震救灾援助物资抵达仰光。这批援助物资包括1048个净水设备、1万顶蚊帐、1.5万个急救包以及400顶帐篷,将有效改善灾区民众的生活条件。
在携手抗击这场地震灾难后,中缅友谊更加深厚。4月4日,在得知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将结束任务离开内比都后,当地消防部门专程赶往欧达拉蒂利医院,将制作的纪念物赠予中方。纪念物由一个石块制成,而这一石块正是取自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成功救出第一名生还者时周边的废墟。这份弥足珍贵的赠礼,见证了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在缅甸救援行动中的感人故事,成为中缅携手抗震救灾的生动见证。4月5日,北京绿洲救援队、厦门曙光救援队结束任务离开缅甸。有缅甸民众自发前往仰光国际机场送行,纷纷表示“非常感谢中国来帮助缅甸”。
此次地震中,中缅各支救援队伍齐心协力、并肩作战,最大限度发挥合力,用专业科学的救援行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拯救生命的奇迹。这场跨越国界、不舍昼夜的生命救援,展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彰显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生命至上、大爱无疆,正是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写照。
(本报仰光4月5日电 本报驻仰光记者 陈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