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关系为何如此热络?学者:加强对华合作已是越南国家战略
4月14日下午,正在越南河内进行学术交流的中国外交学院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主任苏浩外出买东西,一位当地商店里的女售货员竟然冷不丁地对他说起了中文。一问才知道,对方是通过看中国连续剧学会的。
近年来,中越政治、经济合作越来越密切,以影视剧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产品在越南也越来越受到欢迎。
中国领导人2025年首次出访选择东南亚,首个国家正是山水相连的社会主义友好邻邦越南。在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成功召开,个别国家滥施关税使东南亚国家尤其深受其害的背景下,此次访问自然在全球范围内受到高度关注。
近年来,中越两党两国高层密切的友好往来和双边关系的良好发展都格外引人瞩目。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不但符合两国共同利益,也有利于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繁荣,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加强对华合作基于越南国家利益
2022年10月,已故越共总书记阮富仲率领越方领导人作为中共二十大后第一个元首级代表团访华。2023年12月,中国领导人访问越南,双方一致同意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2024年8月,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苏林对华进行国事访问。
如今,越南成为中国领导人2025年的首个出访国家。
中越关系为何如此热络?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主任赵卫华对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说,中越山水相连,文化相通,都是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自2004年起成为越南第一大贸易伙伴,越南2016年起成为中国在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中越贸易额已连续四年突破2000亿美元,2024年达2606.5亿美元,同比增长13.5%。越南也是中国在海外重要投资目的地,2024年中国企业对越直接投资超25亿美元。
“当前的中越关系与过去相比有非常明显的提升。从越南自身来说,中越关系已经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重要国家战略设计——未来30年,越南经济要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必须得依靠与中国的协调合作。”苏浩对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表示,特朗普第一任期发动对华贸易战后,中国一些产业向越南转移,也使中越经济关系更加密切。越南要加强出口及与经济大国的联系,也需要与中国加强产业对接。加强对华合作是越南基于国家利益做出的决定。
特朗普政府关税讹诈下,访问体现对越南坚定支持
在美国特朗普政府“对等关税”长长的征税名单中,越南遭遇了46%的超高税率。虽然越方第一时间与美国沟通,愿意以零关税条件达成协议,但却只换得了美国更高要价的冰冷回应和以此对全球进行的“炫耀”。
赵卫华表示,越南对“对等关税”的反应充分显示越南经济的脆弱性。越南是以出口增长驱动的经济体,美国市场约占越南出口总额的30%。面对美国的讹诈,越南几乎没有什么抵抗能力。中国领导人访问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不仅是希望和越南继续推进中越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也是在面对美国霸凌和讹诈的情况下,对越南以及马来西亚、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坚定支持。

东南亚为何成为美国“对等关税”的重灾区?苏浩坦言,美国对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征收高关税,暴露了十分强烈而明确的意图——对中国向东南亚的一些产业转移或转口贸易进行打压,实际上的目标是遏制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特朗普发起的关税战也凸显了中国和东南亚等周边国家产供链整体连接和建构的重要性,如果中美经贸关系进一步受到冲击,中国需要更为宽广和深入的经济增长空间和产供链连接。
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刚刚成功召开,苏浩说,这次会议体现出周边工作已不仅是外交问题,而是一个系统的周边工作整体协调的问题,其中包括了更丰富的政治、经济甚至安全内涵。中国领导人选择越南作为今年首访国家,凸显了我国当前周边工作中对越南的高度重视。
中越民心相通具备天然优势
今年2月14日,中国首部反映中越民间友好交往的边贸题材影片《边海》正式上映,讲述了京族青年阿勇与越南姑娘阿花之间的动人爱情。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越南籍硕士生阮氏水对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表示,这样的中越题材影视作品今后可能会越来越多。阮氏水学习影视创作专业,她提到,前两年越南艺人芝芙参加中国综艺节目就受到了关注,越南电视台也购买了中国节目的版权在越南进行重新创作,两国影视文化产业的交流正日益密切。

中文学习越来越受到越南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的重视。从北师大硕士毕业后,另一位越南女孩杨氏红绒回国在菲尼卡大学教中文,计划2026年再来中国进行国际中文教育博士学位的深造。在杨氏红绒眼中,越南人看中国存在有趣的“三重镜像”:老一辈关注中国的发展速度,她的父亲就时常赞叹贵州山区的基建水平;年轻人关注科技产品,小米、抖音广受越南青年欢迎;教育界则持续研究中国教学方法的创新。
“不光电影,《哪吒2》的主题曲被翻译成越南语后,也开始在越南风靡起来。”赵卫华说,中越民心相通不断深化,越南民众对中国越来越感兴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中方长期持续向越方释放善意也起到很大作用。中越文化相通,越南民众在文化方面很容易理解中国和产生共鸣,进一步促进了两国民心相通。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