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人民日报|“宜兴龙窑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永兵:窑火中的传承

时间:2025-04-03 07:14:00

本报记者 姚雪青

《人民日报》2025年4月3日15版 版面截图

原题:“宜兴龙窑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永兵——

窑火中的传承

熊熊火焰从龙窑的鳞眼洞里蹿出来,吴永兵一边往里添柴一边观察火候——这张照片被放在吴永兵工作室最醒目的位置上。

吴永兵是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龙窑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的工作室就在前墅龙窑的对面。

吴永兵是三洞桥村人,高中毕业后在村里的生产队务农。20岁那年,烧窑大师傅来挑选学徒,能吃苦又机灵的吴永兵被选中了。“在20世纪80年代,龙窑烧制的产品以日用陶为主,质量如何全靠一把火——烧窑大师傅是最受尊重的人。”吴永兵介绍,烧窑需要4名窑工协力配合,听大师傅发号施令。

整个烧制的过程分为装窑、烧窑、开窑等步骤。“装窑,就是将要烧制的陶陶罐罐装进窑身。每窑最多能装8000件,总重量26吨到28吨。别看这是个体力活,但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吴永兵告诉记者,因为火势往上走,龙窑是依山而建,前墅龙窑的坡度在8到35度,要想产品在斜坡上站得住,其中大有学问——老师傅们代代相传的经验包括:从龙尾开始自上往下装,产品底部用垫石来支撑,上部稍微靠拢,作“抱头”状。为了装货多,用正反两个匣钵为“一合”,里面装数个产品,既能放得多,也可站得稳。

紧接着就是烧窑,窑工用砖石将门封住,在外面涂上含沙量高的白土,防止开裂和透气。这时,负责挑柴的工人已把柴火准备好,分放在龙窑两边——最早是松枝,后来用宜兴生产的竹枝做原料。“1,2,3!”大师傅一声令下,点火正式开始。“点火是烧炭,不能一下子烧得很旺,而要慢慢加炭,分成5个步骤:从小火开始,小中火、中火、大中火,到最后是大火,一共要22到24个小时,温度达到1200摄氏度左右。”吴永兵告诉记者,前墅龙窑有41对鳞眼洞,这是用来添加柴火及观察火候的地方。4名窑工两人一边,互相配合,从龙头到龙尾,一节一节往上烧。当观察到窑里的温度是1200摄氏度时,这一节就烧好了,窑工们用长得像龟背壳一样的陶土塞子将鳞眼洞堵上,并用草木灰封好,继续往上挪。

等到龙窑冷却48小时左右,就可以开窑了。窑工们将5个窑门重新打开,弓着腰钻进去,把匣钵及其中的陶艺产品一个个取出来。这是全村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检验大师傅水平的时候。

“通过精准掌握火候、改善匣钵材质,烧制成功率从以前的七成左右上升到了现在的八九成。”吴永兵说,随着时代发展,陶艺产品类型、用时、材质等也在逐渐改变,大师傅的风光也许不再,但守护龙窑烧制这项技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