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电价新政致新能源投资趋于谨慎 中国电建“史上最大光伏组件集采”终止

时间:2025-04-12 15:04:00

本报记者 张英英 吴可仲 北京报道

落地仅两个多月的新能源电价改革新政,正在影响每个市场参与主体。

4月9日,中国电建设备物资集中采购平台公布的关于“中国电建集团(股份)公司2025年度光伏组件框架入围集中采购项目终止公告”显示,鉴于近期新能源电价政策调整等因素,导致招标人[即中国电力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员企业]的采购需求发生了一定变化,故终止本采购项目。落款为招标代理机构浙江华东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上述中国电建集团(股份)公司涉及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公司统称“中国电建”)。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一家跨国经营的综合性特大型中央企业,是全球清洁低碳能源、水资源与环境建设的引领者,也是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骨干力量,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龙头企业。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旗下A股上市公司——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601669.SH)是全球清洁能源建设龙头,电力投资和运营是其重要业务。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本次终止的光伏组件框架入围集中采购项目于2024年11月13日公布招标公告。根据招标公告,此次集中采购招标的光伏组件预计装机总量(包括自主投资建设项目和对外承揽的总承包项目)为51GW,涉及N型TOPCon和HJT组件。

图为中国电建设备物资集中采购平台发布的2025年度光伏组件框架入围集中采购项目招标公告,以及风电机组、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和变电站相关采购招标公告。

图为中国电建设备物资集中采购平台发布的2025年度光伏组件框架入围集中采购项目招标部分内容。

其中,自主投资项目是指中国电力建设集团(股份)公司自主投资开发的项目;工程承包项目指中国电力建设集团(股份)公司及集团(股份)公司所属各成员企业以工程承包等形式对外承揽的光伏发电项目。

由于中国电建此次招标规模之大,因此也被业内称为“史上最大光伏组件集采”。另外,在光伏行业倡导自律,积极化解内卷式价格战背景下,行业普遍认为本次中国电建的光伏组件集采带有极强的风向标意义。

2024年12月,中国电建发布2025年度光伏组件框架入围集中采购项目开标公告,标段一的开标价格主要集中在0.62—0.703元/瓦。彼时,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刘译阳发文指出,以成本参考价0.69元/瓦为红线,行业龙头和骨干企业报价全部都在(红线)上端,这体现出在光伏产业链价格低迷的情形下,龙头和骨干企业仍能保持报价的客观与理性,不愿再打内卷式的价格战。

然而,正当光伏市场低价竞争态势出现缓和迹象之时,政策层面的调整却让中国电建的投资决策趋于谨慎。

2025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推动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这也意味着,新能源上网电价将正式告别固定上网电价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建在解释此次光伏组件集采项目终止原因时,特别提及了这一政策的影响。

九州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传名此前在接受记者时表示,新能源上网电价由市场形成是大势所趋,新能源项目投资方对此则需要有一个调整适应的过程。“电价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新能源投资方收益率测算出现一段时间的无所适从。特别是对审慎经营的国企来说,需要一个再学习再认识的过程。长期来看,市场化定价并不一定会大幅降低售价,经过一两年的适应,市场仍然会坚定向前。”

在业内看来,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新政将重构新能源投资逻辑,全生命周期环节的精细化资产运营管理将成为企业的重要方向。

中国电建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经济评价中心主任王贝贝在光伏行业2024年发展回顾与2025年形势展望研讨会上表示,新能源项目的传统投资决策逻辑主要围绕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进行内部收益率分析,其中现金流入主要由上网电量、固定电价以及其他补贴收入决定,相对单一稳定。在电力市场化背景下,新能源项目的现金流入主要由交易电量、交易电价、电力辅助服务、绿证/碳交易构成,而且这四个要素受到资源禀赋、消纳条件、负荷匹配、区域规模、储能配置以及交易策略和政策调整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从而影响项目的现金流入。

“新能源项目要实施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企业尽量做到开源节流,以保证即使在电力市场化交易过程中出现电力价格波动风险,也可以有更高的抗风险能力。”王贝贝说道。

截至记者发稿,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方面尚未回应集采项目是否重启。

(编辑:董曙光 审核:吴可仲 校对:燕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