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文旅+”打造乡村旅游新场景

时间:2025-04-03 12:24:00

春到沁县,风光无限。傍晚时分,沁县南里镇东林村农家民宿小院里灯火闪烁,从北京远道而来的大学生游客,在参观《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地旧址、体验制作传统石磨豆腐后,正喝着沁州黄小米粥,吃着当地特色卤肉干馍,不禁感慨:“追怀往昔峥嵘岁月,体验今朝田园诗意,真是充实而惬意的一天。”

红色文化“活”起来。近年来,东林村借助京长对口合作的东风,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保护修缮《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地旧址,并以该报创刊、印刷、发展等故事为基础,创作900余平方米的红色主题墙绘,不仅使原本陈旧的墙面焕然一新,还将红色精神文化赋予生机,成为村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939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在东林村后沟自然村正式创刊,旧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825平方米,二进院落布局,虽历经风雨,但至今保存完好。2020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入选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核定公布第一批省级红色文化遗址名录的通知名单。

作为当时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深受广大军民喜爱,发行量不断增长,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舞军民斗志、揭露敌人罪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走进这座普通的院落,建筑风格简朴敦厚,是沁县人民的生活样貌,更是革命先辈的精神底色。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仿佛诉说着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触摸印刷车间的窗棂,何云社长“铅字和子弹共鸣,笔杆与枪杆齐飞!”的壮语犹在耳边。8次搬迁,46位“新华烈士”,敌后办报何其艰难,新闻火种依旧生生不息。

为提升红色旅游景点周边基础配套设施,东林村积极修复村里民俗窑洞,建成6个游客接待站、1座红色文化简介牌、15个导游牌。同时,通过建设旅游公厕、美化公共绿地、修建停车场、街巷道硬化等措施对村内人居环境进行整治,提升游客观光体验感。

如今,《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地旧址作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教育基地、长治市党员教育示范基地,一批批学生和游客在这里驻足参观、聆听讲解,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旅游产业“潮”起来。东林村坚持以南里镇红色名镇、产业强镇、交通要镇、生态靓镇“四镇”建设思路为指引,充分发挥当地红色资源优势,在保护、升级、提质的基础上将红色与教育融合、观光与体验结合,发展观光旅游、服务体验、休闲娱乐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如今,已创新推出“红色教育在旧址、劳动实践在田间、吃饭住宿在农家”的红色研学模式,成功引导课堂办到美丽乡村、田间地头。

山水间,文化韵,农家情。东林,这个传承红色血脉、激荡奋进激情的村庄,正以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绘就五彩斑斓的文旅融合发展新画卷。(黄玥)

(责编:张文卫、郝亚红)